網頁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09’花蓮】日式禪寺之慶修院


吉安慶修院 花蓮縣吉安鄉中興345-1
03-8529905 http://www.heritage.org.tw/




吉安鄉原為阿美族聚居之地,
舊名七腳川(阿美族語「柴薪很多的地方」之意)。
日本進駐台灣之初,由於族人不滿日人壓榨,大舉反抗,
失敗後被迫遷移各地,以瓦解其勢力,此即「七腳川事件」。
七腳川社族人所留下的土地,土壤豐美,適於農業發展,
乃由日本官方沒收,規劃為移民村,展開有計畫的墾荒拓殖。
由於第一批移民多數來自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為了懷念故鄉,
遂於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命名為「吉野」。


日式手水舍



吉野村是日本有計畫建設的移民村,
民國元年以後日本政府陸續將日本農民移殖在今慶豐、福興和永興三村,
並命名為宮前、清水及草分,使吉野村成為當時花蓮港聽最為繁盛的村落。


村民的宗教信仰以佛教本願派真宗為主,其次為真言宗。
當時許多移民因水土不服而生病,日人川端滿二乃於大正六年(民國六年),
募建真言宗高野派「吉野布教所」,此為慶修院的前身。





慶修院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日式寺院,所在區域是日治時期的吉野移民村。
對移民來說這裡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更有移民子孫是在此出生,
所以他們對這座古寺的感情非外人可言喻。

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日人陸續返國之後,迭有曾移民來此居住的日人前來追憶。

今日慶修院內留有真言碑、不動明王石刻、百度石,以及八十八尊石佛等重要文物。 

慶修院遵循日本傳統構造形式,結構型態以木構架系統為主。
屋頂為日本「寶形造」(四注攢尖),屋面舖金屬浪板則是少有案例。

慶修院環境清幽,寺院正面採出軒式入口「向拜」出簷,
三邊帶廊附有木欄杆,中開間向後延伸為布教壇。
木構架上的頭貫、斗拱、木鼻等構件,散發著典型的江戶風格。
而在傳統日式建築下融合本土之氣候,亦增添了慶修院的獨特風貌。




弘法大師本名「佐伯真魚」公元774-835年,22歲時在東大寺受具足戒,法名空海。
31歲時以學問僧的身分前往長安學習佛法,接受惠果和尚傳法阿闍棃位灌頂,
承續密宗法脈,成為日本真言宗開祖。

空海大師回國後,首先在四國弘傳佛學,創設八十八座佛寺。
峨嵯天皇敕賜高野山,建立密宗道場。並由醍醐天皇謚號「弘法大師」。
空海一生佛學著作豐富,長于書法,發揚藝術文化,
對社會教化之功既深且廣,日本人稱為奇僧。

空海大師是一位中國及日本都十分尊崇的學問僧,他以中國草書為基礎,
為日本研創「平假名」。西元806年,返日開創真言宗(東密),
並攜回珍貴的佛經、法器、佛具,空海大師回日之後,首先在四國弘傳佛學,
創設八十八座佛寺。

因此虔誠的真言宗信徒,一生總會舉行一次朝聖之旅,參拜四國的八十八寺。




庭院內有一座刻有「光明真言百萬遍」字樣的石碑,
以往許多移民病患到此膜拜求神明袪除病厄,
由住持法師或布教師手持唸珠帶領雙手合十的病人,
順時針方向繞走石碑祈福,
並唸密宗佛號「嗡嘛呢叭咪吽」或真言宗咒文「南無大師遍照金剛」一百零八遍,
據說病人往往能因而痊癒。





而院落裡新建有與四國地形相仿的水池,象徵著寺院的由來,以及早期移民拓墾的這段歷史。




據史料推論,這八十八尊石佛是川端滿二及當時移民遵循真言宗創始人空海和尚遺規,
行遍日本四國八十八所寺院請回。



八十八尊石佛











不動明王
移民時期的吉野布教所雖屬真言宗,
但供奉的卻是開宗祖師空海大師、不動明王和毘沙門天王。

明王是密乘所奉的一種本尊,乃以智慧光明摧破一切煩惱業障,
示現威猛急怒之鬼神像,故稱「明王」,亦稱「金剛」。
明王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分,通常泛稱明王皆指五大明王中之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梵名阿遮羅曩睙亦稱不動金剛」、「不動尊」,密號「常住金剛」,
其由來有三說:一說是大日如來之忿怒相;一說是大日如來之使者;
又一說是印度教最高神祇濕婆神之別名持劍,左手持索,頂髮垂左肩,
而且多面、多眼、多臂多足,下半身穿裳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